對他來講,生命問題、宗教問題、文化問題、哲學問題、文明問題,都是他必須正面面對的。正面面對這些問題,使得他的木版畫獲得了精神的深度和語言的絕對性,使得他本人得以免除當代中國視覺藝術家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毛病,例如油滑、淺薄、投機,和小商人的自以為是。
他總是對板材本身懷著期待,以最大的誠意向板材發(fā)出邀請,以最大的耐心迎候板材的回應,以最虛己的方式讓隱藏在板材里的所有可能參與創(chuàng)作的機緣與要素來相遇照面。這讓我想到海德格尓喜歡用的一個概念 Lassen-sein(讓 -存在)。
木板本身就有很強烈的自我表達,而我只是試圖找到一種方法,去激發(fā)材料內在的可能性。我覺得我之所以能看到板材里面的世界,除了每天的勞作,對它們的熟悉,還因為我已經(jīng)放棄了“確定性”。
7月28日至8月30日,王綺彪個展“無限的掌紋”在翡翠畫廊舉行。展覽共計展出30件木版畫作品,這些作品涵蓋藝術家近幾年的各階段創(chuàng)作,由具象到抽象,再到“似象非象”的重要延伸。王綺彪通過視覺語言中精煉的線條,觸及更為廣闊的生命與存在的哲思。
《編號023》《編號04929》《編號020》
對于物與形的理解感悟、高度凝練的語言、簡括的畫面與嚴謹?shù)倪吘€構成了藝術家王綺彪的獨特創(chuàng)作風格。這得益于他早年間深入研習木刻版畫和敦煌佛教藝術。2010年4月,王綺彪第一次踏足莫高窟。人性、神性與藝術性三重空間的重合與交融,鋪就了他進入傳統(tǒng)的路徑。此后,他每年都會安排一個月在敦煌學習,并開始將洞窟中的造像藝術融入到自己的木刻語言中,將佛經(jīng)故事中的形象轉譯于木板上。
《編號03304》《編號03204》《兩個古人·編號037》拓片 《編號35》 《編號145》
作為在版畫中承載內容的媒介,木板甚少會被施以。然而,王綺彪?yún)s敏銳捕捉到工業(yè)五合版的媒介魅力。一方面是它兼具工業(yè)的統(tǒng)一規(guī)格與天然的木質紋理,形成人造物與天然物的感受張力;正如展覽名稱“無限的掌紋”所揭示——木質的紋理猶如掌紋,加上木刻時手的溫度也滲透進木板里,使得作品具有手的溫度及掌紋的深度和紋理。另一方面刀刻的痕跡、油墨滾子的深淺共同形成了獨特的視覺體驗。在觀看的過程中,視覺逐層地剝離著物與形,板材內在的微觀世界漸漸暴露眼前。當視線進入的位置、深度與情緒各不相同時,就算是同一塊板子,也產(chǎn)生著細致微妙的千變萬化。
近期,王綺彪的佛像創(chuàng)作變得更加抽象,在局部的手勢或者眼神上實踐著非具象化的實踐。繼而是“去像”的過程,探索純粹由線條、形狀、明暗和留白所創(chuàng)造的迷人世界。這猶如參禪的三重境界:從最初的“看山是山”,到“看山不是山”,最后徹悟“看山仍然山”。此時,從現(xiàn)實形象轉向精神形象,創(chuàng)造出了屬于藝術家個體的獨特造像樣式。
問:你在敦煌的游學經(jīng)歷在什么樣的維度上影響了您的藝術語言的發(fā)展?
王綺彪:我覺得人性里面是隱含著一種宗教性在里面的。這種宗教性跟人是否有信仰無關,更確切地說是一種“靈性”。這也就是為什么藝術能引起別人共鳴,為什么人走進教堂或者寺廟能感受到一種無法言說的神圣。我當時去敦煌的時候,就一下子被這種感覺擊中了,那種能量非常的大。這也是我后來對敦煌進行長達13年的研究的其中一個動機,我想好好琢磨一下這種感覺是什么。我一直說,走進敦煌洞窟的時候是無限的崇拜,走出敦煌則是無盡的自由。
敦煌帶給我的感動不止是因為它代表著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巔峰,還讓我看到了那一代人是如何去創(chuàng)造自身的文明,把一個時代中最輝煌的部分,通過這些經(jīng)文和圖像,去反映出來。這個文明它本來帶有的信息又是上下關系,又是前后關系,當你拋開任何觀念,去擁抱、感受圖像本身的時候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物質本身帶有的信息沒那么簡單,它蘊含著一個時代的氣魄在里面。
我與敦煌,有時候是進進出出的關系。我做了那么多年敦煌的題材,嘗試著把敦煌的內容,轉譯到木刻上。這種轉譯不是單純的再現(xiàn),而是以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并詮釋一個新的敦煌。我創(chuàng)作的很多木板作品幾乎不具備任何的可讀性,有的甚至連墨都不打,只表現(xiàn)板材本身的材質內容。但是有趣的是,有一次我以前在敦煌認識的研究員來我工作室做客,他們一看到我的那些作品,就感嘆道:“這是我見過最敦煌的東西。”
問:五合板作為你的的媒介、甚至是創(chuàng)作主體,為什么會特別受到你的青睞?
王綺彪:五合板其實是現(xiàn)在做版畫的基本材料。我早期做的紙本作品用的就是馬利牌椴木五合板,專業(yè)用于木版畫雕刻。椴木相對比較柔軟,比較脆,適合刀刻。后來我逐漸開始放棄紙本,直接在椴木板上進行創(chuàng)作,我開始觀察木板本身的肌理變化,還有工人修補的痕跡,我發(fā)現(xiàn)每一塊板子其實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,這讓我十分著迷,并給我打開了一種新的可能性。
隨著作品尺幅的變大,尺寸較小的版畫用椴木板已經(jīng)不能滿足我的需求,于是我開始使用244x122cm的復合板材,這是一種用于建筑材料的板材,它本身質地非常堅硬,相當難刻。這些244x122cm的標準板材,就像一個個模具,具有無可比擬的延展性和繁殖性,可以根據(jù)我的需要和展示空間的要求進行上下左右的增減,十分的自由。另外,如果一塊木板沒有做好,5毫米的厚度也可以承載我反復的改動。
問:你一直在尋求板材語言的創(chuàng)新,您的許多作品都在試著展現(xiàn)您作為一個藝術家正在放棄用既定技巧、思維掌控作品,你是否認為藝術家對作品的掌控欲和ta所接受的審美教育會制約和局限ta的創(chuàng)作?
王綺彪:我不希望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材料上,其實木板本身就有很強烈的自我表達,而我只是試圖找到一種方法,去激發(fā)材料內在中的可能性。我覺得我之所以能看到板材里面的世界,除了每天的勞作對它們的熟悉,還因為我已經(jīng)放棄了“確定性”,因為任何“確定性”是一種自我的慣性。我對這些變量有些著迷,但是有沒有任何人去留意,到底這些變量會帶來什么?我會有意地保留五合板上印的流水編號還有工廠標語,這些在旁人看來可能是干擾作品的元素,我反而覺得很有趣。某種程度來說,我的作品是由我、材料、以及流水線的工人一起共同完成的,這個過程當中是互相給予的,當然我會通過我自身的轉化把它變成一個有意象的畫面,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。我時常警醒自己不能讓作品落入“裝飾”的陷阱。我的創(chuàng)作方法,雖然有著極強的偶然性,但是一旦成為工作的模式,它將不可避免地由探索變?yōu)橐环N程式化的俗氣制作。我想展現(xiàn)的,是生命的那種斗爭的痕跡,而不是純粹的黑白處理。
問:在你的藝術實踐中,手工制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嗎?你認為在當代藝術創(chuàng)作讓觀念先行的氛圍下,藝術家的“手”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嗎?
王綺彪:現(xiàn)在有很多藝術家的工作路徑是以觀念為主,藝術創(chuàng)作中物質與精神的兩部分,前者交由廠里的工匠,后者交由工作室中的藝術家。我認為那樣也很好,只是我這個人可能比較“笨”,還總喜歡跟自己較勁:在我的作品中,工作量可能是我唯一能安心的。工作中,不斷地思考,不斷地試錯,改錯,將錯就錯,把“錯”做“對”,把“對”改“錯”。在限定中,一次次突破,一次次否定,直到它的提純完畢。在板材上刮刻,就像是刮掉身上的贅肉,玩到狠的時候,感覺可以把整個自我都削掉,最后留下來的,就是要表達的東西。
問:你此前的作品很多都是以佛經(jīng)故事,佛教造像藝術為主體,反觀你后來的作品則變的越來越抽象了??梢哉勔幌逻@種具象到抽象的演變背后的思考嗎?
王綺彪:只是沒有任何別的詞匯可以替代,我只能用“具象”與“抽象”的描述與別人溝通。但是在我的創(chuàng)作中,這從來不是我要考慮的命題。具象也好,抽象也罷,我賦予它們同等的重視,因為具象與抽象是相互給予的——抽象的作品其實有著很具體的物質性,而具象的作品則讓人勾連畫面以外的抽象世界?!熬呦蟆彼茉爝^程中的思考以及營養(yǎng)也是“抽象”不可或缺的。兩者能共生,最需要問的是否從“真”出發(fā),作品所傳遞的感情是否夠真誠、夠純粹。質疑不僅來自他人,更來自于自身,回答不出來為什么要這樣創(chuàng)作,是可以理解的,因為確實不能用說話或者其他方式表達,只能用作品去“說出來”。很多人覺得我的作品,特別是抽象作品里面有很濃的禪宗意味,其實我不是刻意為之。我只是一直在做這種看似無用且無所求的重復勞動,明知“無聊”,我還要一直堅持干“無聊”的事,在日復一日漫長而單調的過程中,追求純粹性帶來的超越。
(采訪、文字整理:徐菲)
王綺彪,畢業(yè)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?,F(xiàn)工作生活于北京。
早期創(chuàng)作以敦煌和佛教題材作為內容,以傳統(tǒng)木刻作為媒介,探索以中國為內容的現(xiàn)代性研究。后期創(chuàng)作逐漸從宗教形象與故事內容中脫離出來,從板材和工具的特殊性出發(fā),挖掘物質材料深層次的豐富性與精神性。以 1.22mx2.14m的國際標準板材尺寸為單位,開始進行板上作品大型化的創(chuàng)作,探索更加純粹的藝術語言和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。
1974 生于廣州
2000-2006 任職于廣州藝術博物院字畫典藏部
教育背景
2009-2012 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研究生畢業(yè),獲碩士學位。
學術榮譽
2012 木刻版畫“《像》系列”,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收歲
個展
2022 《如墨守自》王綺彪個展 YUAN MUSEUM,北京
2017 《編號記:王綺彪 1994-2017》馬亞諾空間,北京
2016 798藝術區(qū) 《開端:獨一無二的可能》北京?曲廊院
2014 《編號 321》,布魯姆畫廊,北京 798藝術區(qū)